内容摘要
(资料图)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非金融行业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这是否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背离?本文以我国2001—2019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基于异质性进行分样本讨论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在中央国有企业、民营和外资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中成立,但在地方国有和西部地区企业中不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即存在一个合理的金融化偏离程度以及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区间,在此区间内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最大。机制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流动性供给效应、投融资期限错配效应和实体资本配置效应三条传导路径。本文相关研究结论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 全要素生产率 适度金融化 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我国2001—2019年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总体上,企业金融领域资产配置行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基于所有权属性、所属地区和所属行业的分样本讨论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在中央国有企业、民营和外资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以及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中仍然成立,而在地方国有和西部地区企业中不显著。第二,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金融化偏离程度及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区间均存在一个合理区间,使得在此区间内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大。第三,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流动性供给、投融资期限错配和实体资本配置在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资产配置,平衡好金融资产投资与主营业务投入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经营重心放在实业上,保持合理的研发投入与实物资产投资,并在将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时,充分考虑金融资产风险和期限结构的合理搭配。第二,政策导向上加大对地方国有和西部地区企业的资金偏向力度,拓宽其融资渠道,促进企业通过投资主业来拉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强化监管,化解非金融类
实体企业的金融风险。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识别和防范金融运行中的投机行为和高杠杆风险,防止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空转带来的金融泡沫、产业空心化和不合理的金融资产投资高收益,增强实体企业发展主业的动力,促进实体企业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对实体企业也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和审查,提升上市企业金融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回报率等相关金融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防止实体企业金融投资水平过高,超过合理的范围。第四,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投资性资金流向,畅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减少投融资链条拉长引致的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和追求过度金融化,充分发挥适度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